補倉是被動自救,分批建倉是主動吃貨。
第一次少買,后面補倉,拉均價,叫分批建倉
無論資金量大小,分批建倉都是具體操作時的必要手段。形象點說明,比如,目前你看好了某只股票,它已經跌到了12元,你想買入,又怕買入后繼續下跌。此時就可以分批建倉,半倉買入后,假設該股果然跌到11元,那么你就有一半的機動資金可以繼續抄底。攤低成本。這就是分批建倉的好處。直觀說,就是為了降低判斷失誤時帶來的損失。
分批建倉是建立在對股票趨勢分析、判斷具有不確定性的基礎上,是一種規避較大風險的操作方法。好處是留有余地,可以奉陪到底!其方法可以在股票出現九連陰或者跌破所有均線支撐,處于超跌狀況之后第一次買入,倉位數量控制在自己本金三分之一左右較為適合。之后該股會反彈、下探、再反彈,再下探。你就可以每次下探之后加點倉,反彈之后再減倉,這樣應對股票上下震蕩就可以得心應手,進退買賣而游刃有余。還可以去游俠股市實戰模擬一下
一、為什么要選擇分批建倉
按照江恩理論證券分析師所講的那樣,投資者對行情的判斷失誤是常有的事。在買入股票后股價可能再次下跌。如果投資者堅持一次性買賣的方法,當股價下跌時只能選擇割肉離場或者被動套牢,等待股價回升。而如果投資者選擇分批買入,這時手中還有剩余資金,可以比較從容地在低位補倉攤勻成本。即便割肉出局,因為倉位較輕,這樣操作也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二、如何分批建倉
這里介紹常見的三種方法:
1、先松后緊法:
即買入的態度先松后緊,實戰中就是在股價在下跌途中先期買進的資金較大,后期買進的資金逐漸減少,從而降低投資風險。采用這種買入的優點在于:高價時買的多,低價時買的少。雖然不如一次性全部投入獲利更多,但卻能減少因股價下跌有可能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例如:第一次11元試水買入50%的倉位,第二次下跌到10.5元加倉到80%,第三次到10元時加倉到100%,這時我的平均成本價是10.65(11*0.5+10.5*0.3+10*0.2),接下來股價需要反彈6.5%,才可解套,當然如果第一次買入后股價就突飛猛漲,可獲得約50%倉位的收入,會很賺;這種買入法適合牛市或處于上升通道的股票但不適合牛市末期。
2、先緊后松法:
與前一種方法相反,實戰中就是先期買進的資金較小,后期買進的資金逐漸增加,從而降低投資風險。采用這種愈買愈多的買入的優點同樣在于:高價時買的少,低價時買的多,分批建倉降低成本。投資者不會因為股票或基金出現買點而為沒有資金煩惱。實戰中體現在:指數或股票下跌過程中不斷用更大比例資金追加買入,直至在低點建倉完畢,這樣可以不斷降低成本,市場一旦走好便有獲利空間。例如:第一次11元試水買入20%的倉位,第二次下跌到10.5元加倉到50%,第三次到10元時加倉到100%,這時我的平均成本價是10.35(11*0.2+10.5*0.3+10*0.5),接下來股價需要反彈3.5%便可輕松解套,當然如果第一次買入后股價就突飛猛漲,只可獲得約20%倉位的收入,賺得錢會相對來說少一些;這種買入法適合指數或股票底部漸行漸近或熊市末期。
3、平均法:
大多數投資者選擇采用資金平均投入的策略分批買入,即在固定時期(如每月10日)或滿足固定條件(如股市漲跌100個點)的情況下不斷增加投資。優點在于:股市上漲可以獲得收益;股市下跌可以降低成本,說白了就是無論跌或漲都不會太傷心。例如:第一次11元試水買入1/3的倉位,第二次下跌到10.5元加倉到2/3,第三次到10元時加倉到100%,這時我的平均成本價是10.5,接下來股價如果有所反彈5%,就可解套,當然,如果第一次買入后股價就突飛猛漲,可獲得約1/3倉位的收入,相對來說還是不錯的;
網格交易是利用市場震蕩行情獲利的一種主動交易策略,其本質是利用投資標的在一段震蕩行情中價格在網格區間內的反復運動以進行加倉減倉的操作以達到投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通俗點講就是根據建立不同數量.不同大小的網格,在突破網格的時候建倉,回歸網格的時候減倉,力求能夠捕捉到價格的震蕩變化趨勢,達到盈利的目的。
如果把網格交易用編程語言量化出來,這里有一個Python策略源碼參考:網頁鏈接
這個不清楚哦